扬州网讯 “爸爸,我要玩植物大战僵尸。”“妈妈,我想玩愤怒的小鸟。”……近日,不少家长抱怨,孩子放学回家第一件事不是吃晚饭,也不是写作业,而是一心就想玩iPhone和iPad内的游戏。
记者走访多个小学,发现随着数码产品的普及,大多数小学生对数码产品都已不陌生,尤其是iPhone、iPad等高端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孩子们的“玩具新宠”。
现象
玩一个下午手机不吭声
赵女士在时代广场地下经营一家店铺,上五年级的儿子每天下午放学后都会到店里来。“脚一跨进店门,就找我的手机,找不到就问我要。”赵女士说,一年前她购买了iPhone4,下载了很多当下很流行的游戏,比如捕鱼达人、愤怒的小鸟之类,原本是自己闲时玩着打发时间,可渐渐赵女士发现,儿子也迷上了手机游戏,有时候一声不吭能坐着玩一个下午,即使见到长辈也不愿意主动打招呼,赵女士觉得,儿子的性格变得有些内向了。
记者了解到,虽然学校不允许学生带手机到学校,但是由于多数孩子的父母都有智能手机,甚至有些父母特意为孩子购买平板电脑,令小学生与电子产品接触的机会很多。“主要是玩游戏,真正用来学习的很少。”一位小学老师说,现在一年级的孩子都知道“苹果手机”,有些游戏,孩子比大人玩得厉害。
担忧
家长难以做到以身作则 “孩子玩智能手机并不一定是坏事。”采访中,学生家长廖先生说,小孩子接受能力强,领悟能力高,有些智力游戏,反而可以训练孩子的大脑。只不过需要家长加以引导,并且控制孩子的游戏时间。
这样的想法受到了其他家长的反驳。“孩子自控力差,一旦游戏上瘾后就想方设法地玩手机。”顾女士说,自己老公首先就做不到以身作则,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手机玩游戏,更别谈管孩子了。
医生也建议18岁以下的孩子不要接触iPad之类的电子产品,18岁以上的孩子在玩的同时一定要限定时间,每次半小时,每天不超过1小时。同时,家长要提醒孩子保持良好的坐姿,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专家
让孩子认清电话的功能
“数码产品里的游戏,容易让小孩迷失在机器里,少了很多生活中真实的互动体验,它是一把双刃剑。”花园小学副校长秦生疏建议家长,要引导孩子从电子产品中学到知识,如怎样上网下载东西、怎么收发邮件等,而不是让孩子只知道玩游戏。
“在孩子上大学前,不要给孩子买智能手机。”国家心理咨询师徐佳说,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手机就是一个联络工具,不是游戏机,不是播放器。徐佳说,如果小学生沉迷手机游戏,会令孩子社交方式退化,性格内向。作为家长应该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周末放假带孩子外出走走,拓宽视野,减少孩子与智能手机、电脑接触的机会。
记者 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