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上海4月4日电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后,2012年《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回顾改革实践之路,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我国文化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齐头并进、空前繁荣。
文艺创作百花齐放精品迭出
一年一度的清明假期,原本是电影淡季,但今年走进全国各地的电影院线,人们发现风格迥异的国产片及合拍片已是“春色满园”。《星星的孩子》《车在囧途》《绣花鞋》等新片令人目不暇接。尽管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即将携3D概念上演“王者归来”,但中国国产电影显然是底气十足、毫不示弱。
2002年,中国电影票房不足10亿元,国产片年产量仅百部左右,全国城市影院银幕也就1400多块;伴随文化体制改革步步深入,到2011年,中国电影年产量达791部,票房131.15亿元,银幕超过9000块。
不仅电影创作出现“井喷”,近年来,在全国文艺界涌现了一批精品佳作,歌剧《图兰朵》、京剧《贞观盛事》、川剧《变脸》、话剧《立秋》、舞剧《大梦敦煌》、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电视剧《亮剑》等都是杰出代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体制改革催生的“婴儿”。
2011年,四年一届的茅盾文学奖揭晓,张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者》、莫言《蛙》、毕飞宇《推拿》、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最终问鼎。评委们指出,长篇小说的兴盛是新世纪中国文学复兴的缩影。
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也兼顾了人民群众雅俗共赏的多元需求,近年来话剧、相声、东北二人转等演出持续升温。
激发每个文化人的艺术活力
春江水暖鸭先知。激发每个文化人的艺术活力与潜能,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
2011年,西方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首次推出中文版,在各地巡演190场,吸引了逾25万观众、创下8000万元的高票房。鲜为人知的是,这支生龙活虎的音乐剧团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首次“跨界”的电视人。
“电视人也完全有能力做好音乐剧,符合国际惯例的公司化运作模式激发了大家的创造力,也锻炼了面对市场的胆量。”全程参与制作《妈妈咪呀》的亚洲联创公司副总经理马晨骋告诉记者。
改革越深入,行业发展就越有动能。在长春、在上海,老一辈电影人还依稀记得当初刚刚宣告改革试点时的忧心忡忡。一眨眼10年过去,“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过渡法”“扶上马、送一程”的转企改制,兼顾了各方利益,得到了各年龄层从业人员的理解。
2011年,上影、长影等共同出品的电影《辛亥革命》,探索了一条新的市场化之路,其艺术感染力获得肯定。目前依然活跃在一线的老电影人坦言,“精神头比年轻时还足”。
文化“航母”追求自信自强
统计显示,“十二五”规划起步之际,全国已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4千多家,核销事业编制18万个以上。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领域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改革取得积极进展,2118家国有文艺院团中已有590家完成转制,地方3000多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已有595家完成转制。
改革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通过转企改制和资源重组,一批具有龙头地位的文化“航空母舰”初具雏形。截至去年三季度,全国已组建了50多家演艺集团公司。
文化“航母”不仅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还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主力军。“十一五”期间,《印象刘三姐》《功夫传奇》《喜羊羊与灰太狼》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艺作品引起世界关注;“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年”“感知中国”等一系列文化“走出去”的品牌,在海外知晓度和口碑明显提升;一批有实力的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文化贸易继续显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198.9亿美元,同比增长21.4%。文化服务进出口77.6亿美元,同比增长36%。联合国五大机构发布的“创意经济报告”指出,中国创意产品出口增长“引人注目”,已占全球市场的五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