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具贸易服务平台
你好,欢迎登录好玩具平台!

好玩具贸易平台-第三方贸易服务 公共平台

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资讯 > 市场动态 > 产业动态 > 资讯详情
南京50亿元“文化产值”打造文化产业园 面临尴尬
核心提示:目前,南京市文化产业园按照功能定位分为综合创意产业园、当代艺术创意园、网络游戏与动漫创意产业园、影视创作基地、传统书画艺术创意基地、民间工艺创意市集和地域文化品牌基地等10大类别。其中,综合类园区有27家,占总数的一半以上,相比之下,动漫游戏、影视、书画、工艺美术等具有明确定位的特色园区则相对偏少。

“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2006年以来,我市文化产业园建设迅速兴起,成为全国发展速度最快、数量最多的省会城市。2011年,全市47家文化园区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为50多亿元,占我市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5。

乍看之下,这似乎是张不错的成绩单,但数据背后却有隐忧:50亿元的“文化产值”,是由全市2000多家园区入驻企业所贡献的――平均下来,每家企业产值只有200多万元。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产业集聚区,文化园区这样的“单位能效”委实有些差强人意。

今年2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要打造5个以上产值超过50亿元的文化产业园”。然而,以我市现有文化园区的规模和质量,要想完成这一目标难度不小。

在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文化园区如何避免因同质化竞争造成资源浪费?园区管理者如何实现更高效的“文化产值”输出?为此,本报深度报道组记者采访了相关主管部门和文化产业专家,一同破解文化园区的发展之“惑”。

某区5平方公里内建了4个文化产业园――

业态贪多求全,重复建设导致同质化竞争

据统计,我市现有建成和在建的各类文化产业园(基地)62家,其中建成并挂牌的园区47家,投资总额超过170亿元,全市园区入驻企业总数达2137家。

“单从园区数量和入驻企业数量来看,这些数字都可跻身国内前列,但我市文化园区、入驻企业的规模和质量,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市委宣传部改革办负责人诸敏告诉记者,近些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园的发展主要在政策推动下呈自然发展状态,多数产业园依托于国有企业腾退出让的老厂房改建而成,虽然数量不少,但在结构定位、功能布局上缺少合理规划,“一个区在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建设了4个文化产业园,类似这样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很突出。”

目前,南京市文化产业园按照功能定位分为综合创意产业园、当代艺术创意园、网络游戏与动漫创意产业园、影视创作基地、传统书画艺术创意基地、民间工艺创意市集和地域文化品牌基地等10大类别。其中,综合类园区有27家,占总数的一半以上,相比之下,动漫游戏、影视、书画、工艺美术等具有明确定位的特色园区则相对偏少。

“从结构上来看,综合类园区数量偏多,在业态上追求大而全,势必会与其他类别的特色园区之间存在交叉重复,进而导致各种业态的资源要素分散于各处,难以形成有效集聚。”诸敏介绍说,部分园区存在定位雷同的问题,在业态规划上“急跟风”,这样的重复建设必然造成资源浪费,而个别园区为了吸引企业入驻,还会在租金等优惠政策上打价格战,产生不必要的恶性竞争。

入驻率一度被视作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二房东”式运营,只顾“筑巢”难“养凤”

数量“铺天盖地”,却没有“顶天立地”,是我市文化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尴尬现状。

据记者了解,我市入驻园区的文化企业大都为中小型企业,资产和经营规模普遍偏小,鲜有规模上亿元的龙头企业。2011年,我市近50家园区的“总产值”为50多亿元,平均到2000多家入驻企业头上,单位企业的“文化产值”只有200多万元。

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产业处处长王辩论介绍,园区文化产业增加值贡献偏低,一方面受制于入驻企业规模偏小的客观现实,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园区运营能力偏弱,服务水平不高,缺少品牌拉动效应,难以吸引大型企业入驻。目前,我市很多园区往往满足于单一的房产经营和一般性的普通管理,把文化园区建设当作简单的“筑巢引凤”,认为盖好房子把企业招来,就万事大吉了。他表示:“一段时间以来,入驻率被视作考量园区建设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事实上,很多文化园区的入驻率虽然都达到100%,但根本原因是租金便宜,并非依靠园区自身的品牌和配套功能的吸引力。”

目前看,多数园区的公共服务平台还停留在简单的物业配套服务,对一些专业性很强的产业业态只是简单的招商,缺少文化产业的信息平台、公共技术平台、投融资平台和咨询培训等配套服务。这种“二房东”式的运营理念带来的结果是:文化园区虽然完成了企业空间上的集聚,但却缺少相应的配套服务平台,导致产业群落的辐射力无法得到有效放大。

配套功能和服务平台的缺失,一方面让园区的集聚效应大打折扣,难以吸引优质企业入驻;另一方面,园区入驻的中小企业也因为缺少有效扶持,难以发展壮大。诸敏表示,文化园区既要从经营者的角度,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规划园区业态,完善产业链条;也要以服务者的身份,结合产业发展重点和企业发展难点,进行针对性服务。比如,目前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融资难、交易难等问题,文化园区应该积极与银行、金融担保机构合作,建立园区孵化平台,帮助有潜力的创业型企业做大做强。

重设准入门槛,逾半园区或被摘牌――

今年将重点建设“13+X”个文化产业园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我市文化园区将重新“洗牌”,“二房东”式的园区将不再有生存空间,不符合准入门槛的园区都将被淘汰。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有超过一半的现有园区或被摘牌。

今年2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提出全力实施“5大行动计划”,其中重要一环就是“园区提升计划”。未来3年,我市将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综合指标体系,将扶持政策向园区集中,重新确定市级重点文化园区(基地)。此外,各园区(基地)将控制业态,错位发展,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孵化功能,按照市场机制运作,着力提高运营水平和经济效益。

作为完善文化产业园区综合指标体系的重要举措,我市今年将出台《南京市文化产业园区和集聚区认定和管理办法》,对文化产业园设立严格的准入门槛,比如“建设面积不少于10万平方米”、“入驻文化企业比例达到70%才能命名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届时,全市文化产业园都将重新接受审核,以此引导园区重新调整业态,合理配置资源。在科学调整布局的同时,园区规划方面还将突出产业特色,着力打造数字出版、动画、广告、版权示范、影视五大产业集群。

记者了解到,我市今年将重点建设“13+X”个文化产业园(“13”指每个区县重点打造1个文化产业园,“X”则是符合认定条件的文化产业园),促进现有文化产业园区根据集聚条件,向文化科技创新型、文化人才带动型、文化服务出口型、文化金融服务型、文化创意活跃型、文化产品交易型、文化旅游休闲型升级转型,加快园区内孵化器、加速器的建设,加快上下游企业的集约式发展,最大程度地为南京文化产业发展创造空间、提供卓越服务。

按照要求,各文化产业园要根据区域发展重点,结合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建设主题,形成布局合理的产业形态。各园区必须建立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入驻文化企业提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文化创业孵化、投融资服务、公共信息服务、产品展示交易、文化人才服务等配套服务。与此同时,文化产业园还要注重吸引龙头文化企业和孵化器式文化企业,引进文化经纪机构,提高以文化经纪为核心的中介服务水平,为文化企业创业提供保障。

为了提升园区的孵化功能,培育重点龙头企业,我市还将出台《南京市文化产业园建设计划》,引导企业科学组合,前往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园区入驻。在资金扶持方面,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将向新兴产业和上市企业倾斜,同时对重点文化企业和重点孵化平台进行扶优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