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子把钱花光了,没钱给孩子买玩具”听起来楚楚动人。但如果认真思考,它可能是荒谬的。父母连几十万上百万的房子都买得起,现在却连儿童的玩具也买不起了?当然我理解,不是真的买不起,而是“没心情”买了。成为房奴父母觉得自己已经穷得一无所有,不愿意在孩子玩具上花钱,所以才编了这样一个借口来打发孩子。而天真的孩子,却真以为是“高房价”害得自己买不到玩具。
过于沉重与窒息的生活,会让很多人失去很多美好的“兴趣”和生活。比如,焦虑和烦躁的房奴,显然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为孩子选购好玩的玩具,去共同研究神奇自然世界里的花草虫,一起去做那些好玩的游戏。他们更喜欢告诉孩子,我们被房子折腾得一无所有,高房价让我们家变成了穷人。所以,爸爸得更努力和更勤奋的工作,早点还清欠银行的钱(尽管可怜的他每天在工作上已经做得足够的勤奋)。房奴还会无形的将这种压力传染到孩子身上。他们总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实是暗示你得开始更有责任感,尽管这时常意味着过多的压力。“儿子,你一定得好好读书,考更好的成绩上更好的大学,帮助我们家摆脱穷困的生活”。这是很多穷父母时常告诉儿女们的话。
更可悲的是,如果自己没有变成工作机器,儿子没有成为学习机器,在他们眼里,一切将是“很不正常”,会让这些父母们感到非常的惶恐与焦虑。怎么可以如此不上进?其实还完全可以过得更好的!我已经听过太多这样的抱怨。
如果手中的金钱真是有限的,在房子和儿子玩具之间,我相信很多中国父母会义无反顾的选择房子,而根本不是玩具。因为一种恶俗而有毒的思想已经彻底的绑架了人们,买一个房子是种基本的生存需求。如果你没有在城市里真正拥有一座房子的产权,似乎连结婚的资格都要被质疑的,会有一种自卑感和落伍感,或者是一种被城市和生活抛弃的感觉。正因为有这种想法,很多刚大学毕业几年的小屁孩就齐齐落水,争先恐后的成为房奴,不惜挑战那种时常令人感到绝望和窒息的经济压力。但这同样是荒谬的,无论是住房还是租房,住宿条件和生活环境都是一样的。但心理的那道坎让太多人,根本接受不了住在自己没有产权房子里面的生活。
在房子和玩具之间,为什么不是选择玩具,放弃房子?实现这种生活方式的转换,更对的人选择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比如不购房。天真的不会塌下来,而且生活将会因此变得更美好。尽管实现这种转变很痛苦很难,但我仍然坚定不移的认为,这是人们可以摆脱房奴悲惨生活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