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近年来我国的动画产业有了长足进步。在近日于杭州举行的中国国际动漫节上,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金德龙介绍说,2011年全国自主完成了435部国产动画片,总长达261244分钟。但他同时表示,跟日本一年1.67万亿元和美国仅迪士尼一家公司每年就有400亿美元的产值相比,我国一年600亿元的数字与之相差确实不小。
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我国动画整体质量不高、实力不强的现实。一部充满中国元素的《功夫熊猫》却出自外国人之手,在近年来的文化话题中,已经成了我国动画创造力匮乏的经典例证。数来数去,国产动画中能让人记住的也就只有《喜羊羊与灰太狼》了,但我们能记住这部片子,并不在于片子本身达到了多高的水准,而恰恰是因为身边那些手握遥控器不放的孩子们。当下,我国动画产业迫切需要加以改变的,是老少皆宜的片子较少、具有深刻思想性和较高技术水准的作品较少的现状。
提起动画片,很多大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那是给小孩子看的”,就连前面那位司长也说,发展动画要“研究未成年人的文化需求”。当然,研究孩子们的接受心理、提供更多的动画精品,本身并没错,而且是必须予以加强的。只是,从世界动画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只有摆脱动画是“小儿科”的传统观念,从孩童化走向成人化,才是动画产业成熟的标志。
以美国和日本两个动画强国为例,两国动画产业都是在近二三十年的时间内逐步完成“大人化”的。好莱坞动画目前在世界上影响最大,也最能挣钱,从1994年的《玩具总动员》开始,用电脑三维动画技术制作的影片开始取代二维手绘成为世界动画片的主流,好莱坞动画以精湛、足以乱真的电脑技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取胜,他们可以为了一部《海底总动员》而去解剖鲸鱼,也能为了一帧画面耗费17小时来进行光线的渲染。好莱坞动画不仅仅集中于爱情、友情等传统主题,也常常聚焦人与自然和人类未来命运等宏大叙事。日本动画的最大特点是坚持二维画风,以作品的哲理性和对人性的深度挖掘取胜,代表人物为宫崎骏,他执导的《幽灵公主》《千与千寻》在全世界拥有大批的拥趸,而《千与千寻》更是斩获了奥斯卡奖。可见,无论美系还是日系动画大片,不仅仅是老少皆宜,而且很多也只有大人才能看得懂,是不折不扣的大人影片。
动画走向大人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代甚至几代动画人的不懈努力,任何一国的动画都要从动画片被视作“儿童作品”的“玩具时代”一步步发展并最终脱胎换骨。美国动画巨头皮克斯(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设立至今共颁奖11届,皮克斯影片6次折桂)元老、世界名导约翰·拉塞特,就有因喜欢动画片而怕被同学们笑话的经历,而这个对美国动画影片作出巨大贡献的皮克斯工作室,最初就是创始人卡姆尔等一干年轻人在一个车库中起家的,初期公司被买来买去,电脑动画技术也不被世人所接受,他们创业之艰难可见一斑。
我国动画要做大做强,看来要跨越“玩具时代”是必须迈出的一步。改变精品少、平庸之作多,流于说教、技术含量低的现状,从管理层到从业者再到观众,都必须改变动画片是给孩子看的观念。我们对于国产动画是有信心的,不仅仅在于我们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可以作为取之不尽的题材富矿,更在于国家对于动画产业空前的扶持力度(目前仅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就有23个)。我们期待,中国动画人能早日展开想象力的翅膀,完成中国动画的“成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