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今闭幕
聚焦
据博览会主管宣传的负责人张炜介绍,截至昨天下午,此次参观者已经超过13.5万人次。在参观者构成中,以家庭为单位的低年龄层次观众占三分之一,青少年参观者比去年有所增加,占整个参观者的40%。而其余的为以家庭为单位的高年龄层次的参观者。
针对本届博览会主办的活动,张炜介绍,整体的活动比去年增加,去年是签名活动较多,今年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互动内容,如风云会等每次都有600多人参加,而魔兽每场活动至少千人观看。Cosplay赛有500多人参加,近30个社团参加。内容不再局限于动漫内容,而且Cosplay明星的情况增加,现场高端产品销售情况比往年好,目前基本售完。而高端模型每件880元全部被抢购一空,有些新品发布、游戏机、新技术全新体验等全体验游戏,每天始终有100到200人围观,每天观众围成一到两个长队,大厅内拍照的人也很多。
谈到专业活动时,张炜介绍,创意专场原计划20个买家参与项目授权,而实际上有买家与创意品牌的比例达到了4:1,也就是说每一个买家面对的是4个创意。而品牌授权会上,原计划10个品牌能够得到买家的青睐,最后却是38个品牌受到买家的眷顾,且知名的品牌很多,70多个买家入场,其中包括奥特曼、兔斯基等。专业论坛方面,总共有将近5000到6000名听众参与。
当谈到今年的成交额时,张炜表示,今年成交额仍目前未统计出来。不过,据他估计,今年的场内交易额将达到去年的8.13亿元,直接销售也将达到2亿元左右。张炜解释说,因为游戏机等受到政策调整的影响,今年的参展商现场内交易比去年少了,零售额也因此下滑。不过,由于创意等方面的增长,今年的数据统计后将不比去年少。
从1940年代的《铁扇公主》,到1960年代的《大闹天宫》,再到1980年代上海美影厂打造的辉煌时期,中国动画作品一直拥有它独立的风格和风骨。1990年代之后,西风东渐,又为我们打开了另一片视野。动漫产业如何发展?动漫产品怎样才能更加动人?7月12日起开幕的第八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CCG EXPO,以下简称CCG)今天闭幕,今日早报推出盘点报告,展会官方、学者专家、全球顶尖动画公司的华人视觉特效艺术家,普通的动漫迷都“参与”其中。试图用数据简要描绘出中国当下动漫产业的图景,用观点评析动漫产品可以进步的空间,用细腻的情感和故事述说自己和动漫的缘分。
早报记者 张新燕 图
上海炫动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鱼洁介绍,本届CCG仅在7月12日下午单场创意商洽会上就接到了50个提案,其中达成项目的资金就有6.9亿元。在鱼洁看来,商洽会或招展活动关注更多的是好的故事和好的题材,有些提案是第一次参展,尽管之后还需要很长的孵化过程,但是其中的创意已让商家欣喜。
当被问及“什么样的故事才是好故事”时,鱼洁表示:“是不是好故事,需要一套多维度综合的评判体系,包括受众群体是否清晰,故事表达方式是否有趣,是否能引起受众的共鸣等。从市场的角度看,还要考虑市场调研、观众调研、故事的传播渠道、品牌营销等等。在这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便是卡通形象,因为它贯穿了从创意到制作再到衍生的整个过程。做动漫,一腔热血很重要,但仅有一腔热血是不够的,要注重艺术创作的规律、受众的审美心理等。”
鱼洁说:“这几年来,中国的动漫业慢慢成熟,至少比以前更加专业,比如营销策略等方面。好的作品是为市场做的,同时,我们也要静得下心来,要能坚守、懂得寂寞,动漫是个高风险行业,产业链很长,所以需要专心把故事说好。”
动漫也需有价值观
价值观也可以是艺术的灵魂,日本动漫中对于家族情结、人工智能的展现,还有寻找童年、友情爱情等情节,探讨并影响了青少年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奇佳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宋晖2009年所做的“日本动漫影响力调查报告”中,对70后、80后与90后两代漫迷对日本动漫价值观念认同做出比较,在正面价值中,90后漫迷最认同“乐观挑战”,70后和80后则选择了“人道主义”和“团队友情”。
上海交通大学文化管理专业副教授邓琳告诉早报记者:“在日本,有全民读动漫的阅读氛围,动漫是一种形式,它的未来命题(如庵野秀明作品),以及它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非常深刻。”
“动漫在1980年代登陆中国,1990年代的一段时期曾被看做是亚文化,但2000年之后,随着动漫产业价值被发现,动漫便成为商业文化与时尚文化的主流,”陈奇佳教授介绍道,“2000年以后,70、80后、90后漫迷成长起来,将动漫与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时尚感觉结合起来。他们的消费,一方面是对于故事和感情的投入,另一方面是对‘美型’的痴迷。日本动漫擅长捕捉细节,比如《灌篮高手》、《机器猫》。”“动漫、动画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年轻人的精神食粮。”邓琳说道,“自从1995年皮克斯的《玩具总动员》出来之后,动画电影已经成为主流,80%~90%的电影都会运用动画特效,每年全球票房前十的电影中,至少有一部是动画电影。”
既然动漫文化对年轻人影响至深,它的制作,除了内容与市场的探讨,绕不开的当然还有价值观。
要学会“讲故事”
“动画电影是在电影中讲故事,它的叙事与镜头语言应该和电影一样,只是表达方法不一样。客观地说,我们把一部国内的动画电影,一部皮克斯动画,或者一部国内的真人电影放在一起比较,能看出我们动画片的镜头语言和真人电影的镜头语言还是有所差别。”美国迪士尼公司视觉特效艺术家刘澍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说道。200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平面设计系的刘澍也是看上海美影厂动画片长大的一代,之前他曾任蓝天工作室的视觉特效技术指导,《里约大冒险》和《冰河世纪4》中都可以看见他的手笔。
“动画片里,皮克斯、梦工厂或者迪士尼,很大一部分依赖技术,没有技术做不出来,像bluesky炫彩器是自己开发的,可以支持全局光照和光线追踪,虽然市场上有光线追踪的软件,但是无法十分完美地配合工作室的特点”,在刘澍看来,虽然创意和内容对于动画来说很重要,但是美国几大动画公司的制作还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技术的东西不是聪明就能做出来,是很需要时间的,需要去琢磨很多细节,像皮克斯、迪士尼、梦工厂等等,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术产品,皮克斯和bluesky都有自己的渲染器,它们都会让电脑动画的门槛变得很高。” 据他介绍,在美国,动画电影都有自己很成熟的、好莱坞式的叙事体系,和真人电影的叙事特征基本是一样的。由于动画工业系统化与细分化很成熟,每个人在这个大机器里面有自己的位置,动画人或电影人就像一个收银员、警察或者老师。大家分工明细,每个人分到一两个或者几十个镜头,用自己的特长把这几个镜头表现到极致。
除了工作细分化之外,美国动画电影的市场细分化也做到极致。好莱坞推出一部电影前,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导演主观的想法,而是有明确的市场取向,他们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拍给谁看的,怎么样把目标观众的情感带入到电影中,最典型的例子是《飞屋环行记》的前20分钟,讲一对青梅竹马从小到结婚最后到老,没有孩子,老婆先走,这一段最打动观众,看了都会感叹:“啊,原来这就是爱情。”这有带入感。
改变需要付出代价
上海今日动画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天晓认为,为什么中国动漫少有精品,这是理念、视野的问题。在其看来,现在已经是只有全球标准的时代。所以,他总是要求其团队“中国团队、国际视野,中国原创、国际市场”。
张天晓认为,国内很多同行所谓的“精品”,还处于模仿阶段,很少有真正的原创。
“与国际市场竞争,好莱坞的投资是我们的几十倍,我们只能靠故事取胜。”张天晓回忆说,迪士尼总裁看过今日动画的《中华小子》以后给出的评价是——“我看到一部非常东方化的片子,但不是日本的。”张天晓表示,很多动画人的问题是不按照观众的需求拍片。
张天晓指出,内容型的动画公司,回收成本的渠道有限。多位动画人曾向早报记者表示,想单靠播映回收成本,几乎不可能。
在13日举行的动漫衍生与品牌授权项目商洽会上,台湾小不点动画有限公司制片人张云晴向早报记者表示,此行希望能出售动画片版权,但意识到,大陆的电视台很难承受这样的价格。
据张云晴介绍,由于主要专供欧美市场,动画的质量要求较高,其每集的制片成本是6万美元,总共26集,共约150万美元的成本,这是大陆成本的好几倍。
张天晓认为,这种商业生态并非完全不能改变,但改变需要付出代价。他预计,这种代价是动漫公司要死掉70%~80%,整个电视动画产业萎缩,才可能改变电视动画现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