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美术功底和创意的人才,是动漫行业更需要的人才。
江门市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们参与制作的78集3D动画片《快活岛》在美国播放,引起广泛关注。
刚刚进入7月,江门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动漫专业毕业生黄嘉路就修改了自己的QQ签名:我现在终于找到自己的理想,好事来的,加油啊!
然而,这位流露出兴奋心情的动漫爱好者并非是找到了一份对口的工作,而是准备到江浙去继续念书,学习动漫最基础的部分——美术。
黄嘉路说,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不想成为一个简单的电脑技术操作人员,或是随便找个广告公司就业了事,而是想遵循自己报读这个专业初期的理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动漫原创作者,打入动漫界。
此事为江门动漫界元老级人物、江门市青少年文化促进协会副会长朱建国所惊喜和乐见,他鼓励这样的年轻人勇敢追求自己的动漫理想,练好基本功,提高动漫创作能力。朱建国是我市一家动漫社团的负责人,是鼓励原创动漫的执着呼吁者,曾多次发出“江门动漫原创人才流失严重”和“江门本土优秀动漫人才十分稀薄”的担忧声音,希望各界关注江门动漫人才困局。
的确,近些年江门提出打造“动漫侨都”目标,作为动漫行业发展壮大的种子,我们的动漫人才和潜在人才是一种什么情况,值得关切、需要厘清。
1
起步虽早
但人才流失严重
一个为业界所共知的故事是:江门是侨乡,有诸多渠道有利于其在国内较早地接触到动漫,一批年轻人凭借着对动漫的浓厚兴趣聚在一起,学习美术、构思情节,在这一时期快速成长起来。1997年,他们在江门文化城举办了一个小型动漫展,这是国内有记载最早的动漫展,而江门也从此有了“国内动漫起步最早的城市之一”的辉煌。但这个辉煌,某种程度上说,也打开了江门动漫界人才流失的缺口。
当年参与策划了这次动漫展的甄艺全如今已是广州动漫活动界的活跃人士,他说,1997年的江门动漫展影响不小,把广州、深圳和中山的许多朋友都吸引过来了,而这批人从此开始把动漫展引进了广州等大城市,“此后这些大城市搞动漫展,我们也就开始走出去了,见识长了不少”。
这激起了年轻人们更大的追求欲望。2000年左右,想从业余做得更精专的甄艺全离开江门到了广州。据他讲,当年自己还是个高中生,想深造,但江门根本没得学,于是到广州做学徒。“那时江门以发展工业为主,对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高,看不到动漫行业未来的发展前途,到了广州后虽然是底层学徒,但有更多渠道接触行内的东西,也有更多机会”。
现年32岁的叶春堂是江门蓬江区人,上世纪90年代和朱建国等一起创建了明日漫画社。这位当年的社团骨干,也几乎在同一时期离开江门闯荡广州,在广州一家游戏公司做美术指导。回忆起12年前的“出走”,叶春堂说,完全是为了个人前途。
“广州的资讯、出版商资源、周围动漫人才密集,整个城市的动漫氛围、竞争意识,都比江门好,在那里发展,做同样的事情,机会比江门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而且到了广州以后,叶春堂的确也嗅到了更多的变数,发现了更多新的机会。2006年开始,他不再画画,转做游戏场景设计和美术指导。他直白地说:“现在国内玩动漫欠缺更好的氛围,画漫画的人日子过得比较‘艰苦’,比游戏方面的美术更消耗脑力和精力,举个例子,画别的一个月拿八九千块不难,但画漫画很辛苦,一个月才挣四五千块,有时甚至没钱拿。”
说起老朋友们的离去,依然坚守在江门动漫界的朱建国感慨良多,他承认,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国内对动漫产业的重视,许多城市开始大力扶持和发展动漫产业,江门在这一轮“调整”中渐渐不再夺目,经济实力、动漫氛围、竞争气息、优秀动漫企业数量等诸多因素导致了江门一大批优秀本土动漫人才的流失,“带着创意和智慧离开”。
2
有市场有政策
但培养对接不畅
近些年,我市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声音和政策越来越多,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流失和人才不足也引起了各方重视,产学研作为其中一个部分,推动举措频频。江门一职、江门职院和江门旅游职业技术学校三家学校先后开设了动漫专业,以期为本土动漫企业、工作室和社团提供人才需求。
一些成果显现出来,比如江门市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们参与制作的78集3D动画片《快活岛》在美国播放,引起广泛关注;部分人才稳定地进入本土几家大型的动漫企业缤果、科信等。
然而,从几年的实践效果来看,企业、学校、学生都有一种感觉:人才和企业之间的对接显得不那么顺畅,人才培训遇到了现实难题。
2007年在全市最早开设动漫专业的江门旅游职业技术学校方面的招生变化也许就是一个侧证,该校招生人数在前几年逐渐递增,2009年达到150多人,但2010年以后下降到80多人,该校校长尹景明隐晦地说:“现在心态冷静了一些,暂时到了一个瓶颈。”
他还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给江门本土动漫企业带来的一些困难,也许是导致动漫企业对人才需求有所减弱的原因,“企业自身发展不顺,对人才的需求不那么迫切”。
但尴尬的是,动漫企业和工作室方面却声称对人才的需求十分大,但本土能够提供的可用人才十分缺乏。
“江门有这么多文化资源,却为什么总是没有出优秀的动漫作品?这的确值得深思,因为最需要头脑的那部分人才,的确太少。”江门缤果公司品牌营销部负责人王炜说。
记者了解到,江门一位动漫游戏企业老板曾说过一句听上去不近人情但却十分实在的话,宁可用9000元找一个高手回来,也不要9个月薪1000元的人,因为高手熟悉、有创意、有想法,可以在半个月内完成一个任务,但从学校毕业的半业余人才可能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而且还需要后续投入大量人力去修改完善,“时下江门的动漫毕业生普遍存在这种情况”。
动漫社方面的人才需求状况也是如此。同时作为一家动漫社负责人的朱建国说,本来优秀原创人才就显得很稀薄了,这部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无法及时胜任岗位工作,无法及时充实到动漫人才队伍中,令更多优秀原创作品出路的期待变得更难实现。
“我认识的不少动漫专业最后都没能进入动漫行业,一些学生甚至去卖牛杂了。”朱建国说。
从江门一职毕业的动漫专业学生刘娴媛告诉记者,她的同班同学里,现在还从事动漫行业的只有2人。她无奈地说,大家都是中专生,很多人都没有绘画基础,再喜欢的东西,没那个能力去实现也没办法,所以就开始失望,然后就想着放弃,去另谋生路。
颇耐人寻味的是,江门最高学府五邑大学并没有开设这个专业。该校艺术设计系老师黄科夫说,2009年与缤果商谈产学研合作事宜,当时也打算开设动漫专业,但后来经过市场调研,考虑到师资、设备、学生就业等因素,终究没有开设,只是在艺术设计系里设了动漫课程,而经过这几年的观察,学校开设动漫专业的意愿已经越来越不强烈了。
“如果说是操作型人才,几家中职院校熟悉电脑专业的学生完全可以满足,但创意型人才,投入和就业都不好说,非常烧钱。”黄科夫说。
3
专业重心应回归到二维?
一面是学校开设专业,一面是企业认为人不可用,那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细心的人也许会发现,前文所述动漫毕业生黄嘉路在毕业时才“找到自己的动漫理想”,毕业了才去深造动漫专业最基础的美术部分。这看上去不可思议。但事实就是如此,黄嘉路代表的一部分学生,没有美术基础却稀里糊涂选择了这个专业,但在学习中又逐渐培养出对动漫的真正兴趣,真正想投身动漫界搞原创。
“我们那个时候是真心喜欢动漫,自发去学习和琢磨,但如今的动漫专业学生,他们都是十几岁的小孩,仅仅是喜欢看漫画和动画片就以为自己适合这个专业,走上了这条路,当他们进来以后,才发现并不好玩,需要美术功底,需要非常刻苦、需要动脑筋,许多学生并不愿意去吃这个苦,于是就浪费时间,混个毕业证。”朱建国说。
而对这一状况,学校方面在设置专业时更倾向于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定位也起了推波助澜的影响。江门市旅游职业学校校长尹景明坦承:2007年下半年开动漫专业时,主要是考虑三维动漫的一些制作型人才,所以对二维动画更需要的美术功底基本不看重,“希望学生是一张白纸,从零开始”。而且,当时决定开设专业时间临近开学,第一届动漫专业学生是从当年计算机专业转过来的。
18岁的周艳姣是江门市旅游职业学校的一名动漫专业毕业生,她说,真正开始接触动漫专业才发现,和想象中的动漫差别很大,不是随便写写画画,天马行空,有时候甚至是枯燥乏味。
离开江门到广州动漫界打拼的甄艺全现在还有一个身份是老师,他举外地例子告诫江门的学校,注意避免功利性倾向给人才带来的断层。他说,动漫终究其实还是属于二维创作,也就是平面设计,美术要求很高,但现在出现了热衷三维趋向,因为早期的三维动画软件很高端,读这个专业的学生收费也高很多,导致了许多学校也趋之若鹜,争相提供三维动漫技术学习培训,忽视了二维平面设计方面,于是出现三维人才过剩,二维人才的断层的情况。最后,他还意犹未尽地说:“事实上,红遍大江南北的《喜羊羊》用到最多的也是二维人才,后期制作三维技术用得并不多。”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