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资讯 > 资讯详情
研达动漫:“老顽童”玩出大境界
  

王振明

  东莞市研达动漫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研达动漫”)董事总经理王振明就像个“老顽童”,不知是不是与动漫打了20多年交道的缘故,性格格外开朗,还总是酷爱追逐动漫市场的热点。

  从20年前就开始做玩具外贸,到10年前开工厂为海外玩具企业做OEM代工,再到2006年二次创业做研发,后又在2008年把企业迁入松山湖,精明的上海人王振明不仅与东莞结下了难解的缘分,还在这片创业热土上把动漫产业链做了个遍。

  如今,他和他的团队已几乎把所有精力放在了网游衍生品的开发项目上面,企业不但去年底获评为中国国家级动漫企业,名下还有各项专利13项和34项形象著作权。

  从OEM转型设计研发

  上世纪90年代,老王开始做玩具外贸生意,一需要的本钱少,二不用太费心,比较容易入行。但让他有些没想到的是,玩具竟成了他一生的事业。在生意起步阶段,老王也出过错,吃过亏,随着经验和财力的积累,老王后来南下广东,与朋友合作开厂进入玩具生产制造领域。

  2000年开始,老王与朋友分别在长安、大朗、石排、常平等镇开厂,为海外玩具企业做OEM代工生产。凭借做外贸时的积累,工厂接单不成问题,企业各项发展都很快转入正轨。但就是处于这种顺风顺水的状态下,老王还是居安思危:来料加工产值是大,每年看着都是上亿元的,既方便又省事,但附加效益实在太低,产品没什么内涵,就是赚了个辛苦的加工费。

  2007年,老王下定决心做研发设计,索性把工厂卖给了合作伙伴,留下了工厂原来的研发部门,又在此基础之上,专门筹建了专业团队,来做研发设计。这样做也是基于他前十几年的经验,工厂的研发部门虽然与市场贴得很近,但与行业的概念前沿又离得却远,所以必须要在工厂的研发部门之上建立新的团队。

  与大品牌合作很难合拍

  走研发设计也并非一帆风顺,这条转型路给了王振明不少经验和教训,最为突出的就是战线拉得太长、面铺得太广,由此造成的最深刻的影响就是产品很难做精做透。

  王振明说,有些事情不能从头做到尾,对于他刚成立的这种小企业更是承受不起,“起初我们还与文化企业合作,现在这些项目都全部砍掉了。我的想法是,利用做制造企业时积累起的生产制造的口碑,通过我们自己的设计和研发,专做高端的消费市场。”

  方向找准了,但实践起来还是遇到了问题。研达动漫和腾讯这类大公司合作了一段时间后却发现,双方很难合拍,比如说,根据编剧设计的动漫衍生品都已经生产出来了,但片子还没有出来,造成了大量的库存积压;此外,对市场的理解也不一样,大合作商是要将各类市场一网打尽,但王振明却只想做一线城市,做高端产品,也就是只做品牌不做量。

  将游戏品牌放大获益良多

  2008年,王振明将团队整体迁入松山湖,“以前做的是劳动密集型,选择在镇区是没有问题的,但现在要做产业链上游,就要重新考虑选址。松山湖是知识密集型的区域,很符合科技和创意型企业的发展定位。”

  此后,王振明和团队将主要精力放在与网游企业的合作上,在他看来,中国的网游企业世界领先,市场又广阔,双方有充裕的合作空间,最终的目的就是将衍生品植入网游动漫,形成高附加值产业。

  王振明说,在做一些网游内容的产品时,对双方来说都是共赢的:一是可以依托别人的品牌将衍生品植入,在市场上获得认可和销量;二是将游戏品牌在现实生活中放大,让更多的网友迷获得现实体验,这是对游戏资源的补充,也就是帮助网游动漫企业扩展市场资源。

  这种尝试已经让老王尝到了甜头。他说,外行可能会认为都是代工,只不过前者是为海外企业,后者是为国内企业,其实本质上和内容上是完全不同的。“海外市场只是纯做加工生产,是以廉价的劳动力换取微薄的加工费,无法与市场相衔接。国内是品牌的嫁接,目标市场由自己定,参与了市场的利润分配,不仅能为网游动漫企业带去客户,还能使得企业自身升级发展,收益的是双方。为国内市场做研发设计所获得利润是给海外品牌代工生产的20、30倍之多,充分实现了知识的价值。”